热点新闻
同济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损伤控制机理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7        浏览次数:2091

20168月,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结构抗震研究团队成功申请并获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损伤控制机理与性能评估方法研究(E0808,研究期限为2017~2021年。

该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研究。吕西林教授为该专项研究负责人,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抗震的研究工作,引领国内自复位体系研究,积累了大量初步研究成果;项目研究团队有蒋欢军、周颖、钱江、卢文胜、赵斌、朱玉华、章红梅等教师,以及杨博雅、全柳萌、姜淳、崔晔、陈聪、姜琦、武大洋、熊笑雷等博士(后)。该研究团队自2000年始,逐步开展构件层次与结构层次不同类型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可更换墙脚、可更换连梁、自复位框架结构、自复位剪力墙等可恢复功能构件与结构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研究团队还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虞终军、王建峰、李学平等,该院作为国内建筑设计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均有大量优秀的建筑和结构设计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与设计经验;两家合作单位在新型结构的应用方面有过多次成功的合作,并且在某住宅小区完成了国内首个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合作研究应用实例,为本项目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复位结构的损伤控制和性能评估,带有可更换构件体系的损伤控制与性能评估,摇摆结构体系的损伤控制与性能评估。研究将会在前期可恢复功能构件的研究基础上,系统地评价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损伤,并提出适合中国规范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同济大学主要负责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合理可靠的连接方式、探索新型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简化计算公式、给出结构体系损伤评估的具体方法、确定结构设计的关键参数与指标等,使设计人员可以运用这些成果完成实际项目的设计工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运用这些成果,结合工程经验完成具体的工程实践。通过进一步合作研究,并在典型的工程范例中开展进一步合作;综合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实际应用的途径,在实践中对理论做出检验和修正;为我国推广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提高结构整体抗震水平提供深入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土木大楼B座  电话:021-65982666   传真:021-65982668  邮箱:ddms@tongji.edu.cn   邮编:200092

Copyright © 2018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