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JST(中日)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城市重大超高层建筑工程地震灾害效应评价与减灾研究

执行时间:2010年1月-2012年12月

项目批准号:51021140006

负责人:吕西林

参加人:蒋欢军、周颖、吴晓涵

中方合作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中方合作者:李刚、张亚辉、杨迪雄、王博

日方合作单位:东京工业大学、北海道大学

日方合作者:Kazuhiko Kasai、Akira Wada、Mitsumasa Midorikawa、Shojiro Motoyui、Wuchuan Pu、Shinkichi Sakai

项目摘要:强地震区的城市超高层建筑将是我国未来20~30年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项目与富有课题相关经验的日本团队合作,以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四种典型超高层建筑结构为基础,建立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材料、构件及结构地震灾害效应评价模型;揭示超高层地震损伤失效模式与损伤机理;提出超高层结构消能减震机理与设计方法;发展抗灾-分灾设计下的高效超高层建筑结构新体系及其部件。本合作项目的实施将为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NEES(中美)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可恢复功能超高层建筑结构及其性能化抗震设计研究

执行时间:2013年1月-2017年12月

项目批准号:51261120377

中方负责人:钱稼茹(清华大学)、吕西林(同济大学)

中方合作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中方合作者:叶列平、周颖、潘鹏、鲁亮、纪晓东、李培振

美方合作单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方合作者:Gregory G. Deierlein、Stephen A. Mahin、Jack Baker、Marios Panagiotou、Kincho H. Law、Eduardo Miranda

项目摘要:研究在抗震设防烈度不超过8度的超高层建筑带伸臂桁架框架-核心筒结构和巨型框架(巨型支撑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中设置高强高性能结构构件和可快速更换结构构件,实现震后可恢复功能超高层建筑结构。通过原结构多尺度模型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分析,确定可作为高强高性能的构件及可更换的构件;通过拟静力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2类高强高性能构件和3种可快速更换构件的抗震性能,建立其精细化分析模型及抗震性能指标;通过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及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可恢复功能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实现及其抗震性能,提出高强高性能构件及可更换构件的设置方法及其抗震能力需求;通过可恢复功能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影响参数研究,建立其性能化抗震设计指标体系和相应分级标准,提出可恢复功能超高层建筑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本项目为保障强震后超高层建筑结构快速恢复其使用功能提供科学支撑,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土木大楼B座  电话:021-65982666   传真:021-65982668  邮箱:ddms@tongji.edu.cn   邮编:200092

Copyright © 2018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